#08
薄膜封装工艺
01
为何使用薄膜封装工艺?
LED NEXT #08
薄膜封装工艺
由于MicroLED芯片本身极为微小,暴露在空气中时,很容易受到水汽和氧气的侵蚀,进而出现发光效率衰减甚至失效的情况。所以,为确保器件能够稳定运行且拥有较长的寿命,必须采用具有超薄特性和高阻隔性能的封装膜层对其进行保护。
目前,薄膜封装(Thin Film Encapsulation,TFE)成为主流解决方案,它具有诸多优势:
· 可替代传统的玻璃 / 盖板封装方式,不会增加器件的厚度;
· 能够实现柔性显示以及大面积的可弯折封装;
· 支持自动化、高精度的工业量产。
02
主流无机阻隔膜如何搭配
LED NEXT #08
薄膜封装工艺
我们常见的薄膜封装中会用到不同种类的无机材料,其中最典型的组合是:
在工业实践中,通常采用 “多层堆叠结构”。以 SiNx / AlOx / SiOx 结构为例,其能有效结合各材料优势,实现以下效果:
1. 构建多层水汽阻隔路径(迷宫效应):通过材料堆叠形成复杂路径,延长水汽渗透路径,提升阻隔性能;
2. 互补应力匹配:不同材料的应力特性相互补偿,防止封装层翘曲或开裂;
3. 更高封装致密度与稳定性:多层结构协同作用,增强整体封装的紧密性与长期可靠性。
03
技术要点及未来趋势
LED NEXT #08
薄膜封装工艺
技术要点
薄膜的沉积方式主要有 PECVD、ALD 或 PVD。在 Micro-LED 应用中,更倾向于采用以下路径:
SiNx/SiOx:采用 PECVD 法沉积,温度控制在 150–250℃之间,可兼容 PI 基板,适用于柔性封装场景;
AlOx:采用 ALD 法沉积,凭借其原子级均匀性和致密性,成为超高阻隔层的首选工艺。
关键工艺参数需重点关注:气体流量比(如 SiH?/N?O 等气体的配比);封装膜厚控制(单层层厚通常为 50–200 nm);应力控制(残余应力需<150 MPa)。
如何优化封装结构?
在研发用于 AR 眼镜的 Micro LED 阵列时,团队采用了特定的薄膜封装(TFE)设计方案:以 PI 为基底,依次沉积 80 nm 的 SiNx、20 nm 的 AlOx、80 nm 的 SiOx,最后覆盖表面平整层。
通过对各膜层厚度比例与应力分布的精准优化,该设计实现了多重优异性能:
极致水汽阻隔:水汽透过率(WVTR)低于 10?? g/m2/day;
超长使用寿命:器件运行寿命延长至 10000 小时以上;
卓越显示品质:无可见干扰条纹,持续保持高亮显示效果。
未来趋势
随着Micro LED逐步向大尺寸、柔性、透明方向拓展,未来封装膜层将呈现出以下发展方向:Hybrid结构封装:无机+有机交替沉积,更好缓解应力;Roll-to-roll大面积封装:与印刷、蒸镀结合,实现连续化生产;自修复封装材料:引入纳米粒子材料,提高封装抗裂性和使用寿命。
*更多技术解析关注后续更新